疫情来了限制多?该如何安全地庆祝圣诞节?看看专家建议怎么说

| November 30, 2020 | 0 Comments

转眼又是12月了,圣诞节将至。然而美国现下疫情正处于爆发期,无论是聚会、聚餐还是外出旅行都不同于往日。

预计,假日期间全美将会有很多地区限制亲友会面,也有些地区将限制室内社交人数。即便一些地区允许亲友相见,也应注意好防范以保障彼此的安全。        

那么今年圣诞节该如何度过呢?美国 CDC (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) 为今年冬天如何安全地庆祝圣诞节提供了一些建议,WaCow 小编为大家悉心整理。现在就来看看疾控专家们怎么说吧~

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 

1.  聚会人群限制:注意以下不应举办或参加实体聚会的人群。

在聚会中,所指的“家庭”主要是当前在同一住房单位中生活并共享公共空间的所有人。这里面可能包括真实的家庭成员、室友或并无任何关系的人。不在同一住房单位的人,并不被视为此“家庭”的一部分。来自不同家庭的实体聚会,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健康隐患。

以下这些人群不适合参加节假日聚餐或聚会活动:

  • 正患有或曾接触新冠肺炎病毒的自己或家人。比如,新冠肺炎已确诊,且未达到可以与他人安全相处标准的人;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人;正在等待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结果的人;过去14天内可能接触过新冠肺炎病毒的人。
  • 老年人或患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,或与他们一起生活、工作的人。这些人会因新冠肺炎病毒而增加相关人群染患严重疾病的风险。

        

Image via cdc.gov

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 

2.  聚会规模:不要进行大型的线下聚会。

在疫情期间,聚餐最好只限于同住的家人朋友。大家也可以考虑为不住在一起的亲友和邻居准备家庭自煮食物,尤其是那些因新冠肺炎而患严重疾病的高风险人群,并以非接触性的方式分发这些食物。

大型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根据活动规模,如参与者人数等,考虑病毒传播的风险,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的措施。比如,尽可能限制与会者的人数;让来自不同家庭的人始终保持至少6英尺的距离,宾客应避免与非其家庭的其他人直接接触,如握手和拥抱。

建议大家圣诞节前后尽量在网上购物、在家中观看体育赛事、游行和电影。避免参与高风险、拥挤人流的活动。

          

Photo by cottonbro from Pexels

 

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 

3. 注意疫情高发社区:尽量不要在疫情高发的社区或与来自此区域的人一同线下聚会。

新冠肺炎疫情在各社区间的爆发情况并不相同,聚会地点、与会者所在的地区都会影响聚会的安全性。

无论是聚会组织者或是参与者,都可在卫生部门的网站上查看相关地区新冠肺炎的感染率,进而根据目前的疫情状况,考虑在相关日期举行或参加聚会的安全性。

          

Photo by Pavel Danilyuk from Pexels

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 

4. 尽量避免室内聚会。

处于室内的聚会,尤其是如小型封闭空间这类通风不良地方的聚会,比室外聚会的风险更大。在线虚拟会面或户外会面都好过室内聚会。

首先建议大家采取线上聚会。除了婚礼、生日甚至葬礼活动,圣诞节也可以在网上进行。在线的节日活动是最安全。无论是 Face Time、Facebook、WeChat、Zoom …  哪一款社交平台,以视频会议、语音电话的方式与亲友一起在线吃一顿虚拟晚餐,分享美食,都好过实体接触性的线下聚会。千里真情一线牵,科技联通这份缘~

          

Photo by Olya Kobruseva from Pexels

          

如果实在需要线下聚会,也应尽量在户外庆祝。可以把自己的节日美食和饮料带到附近的户外绿地用餐、和亲友一起散步、在室外搭建露天帐篷这类空气流通性强的设施并保持座位间的距离。

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 

5. 室内聚会(在被允许的前提下)防范指南。

最重要的三点是保持”疏远”、“通风”、” 卫生 “。

与会的所有人员应注意保持社交距离、保持手部整洁、在不吃不喝时戴上口罩。

开窗透气也很生要,可根据天气情况,在安全可行的范围内打开门窗,将中央空调和暖气持续循环,以增加通风。

缩短聚会的时间也是个好办法。持续时间较长的聚会比时间较短的聚会风险更高,与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在6英尺范围内累计超过15分钟,会大大增加生病的风险,并需要隔离14天。

与会者还应保持低音,避免在室内唱歌、大声喊叫或说话。

          

Photo by Dương Nhân from Pexels

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 

6. 其他聚餐防护注意事项。

  • 提前准备:提前要求客人,在聚会前14天内避免与家庭以外的人接触。
  • 指导:向来宾提供有关新冠肺炎安全指南资讯,以及为防止病毒传播而在这次聚会上要采取的相关措施
  • 用品:提供并鼓励与会者携带相关防疫用品,以帮助大家保持健康。具体用品可包括备用口罩、含有至少60%酒精的洗手液和纸巾、准备足够的洗手液和一次性纸巾。
  • 口罩:无论室内外,在有不同家庭人员参加的聚会上,除了吃饭或喝水的时候,每个人都要戴上口罩,遮住口鼻。所有与会者都应计划好在就餐时将口罩存放在哪里(最好能将其放在如纸袋、网状织物袋等干燥、透气的袋子里),以保持两次使用之间口罩的清洁。
  • 距离:任何时候都要与非自己家庭的人保持至少6英尺的距离。
  • 洗手:确保每个人在准备、供应和食用食物之前和之后,以及在倒垃圾后,经常洗手。也应指定一个空间,鼓励与会者经常洗手。可用肥皂和水洗手,时间至少20秒。如果没有肥皂和水,可使用至少含有60%酒精的洗手液。
  • 清洁:在可行的情况下,清洁和消毒经常接触的表面和任何共用物品。活动结束后,立即用洗碗机或热肥皂水清洗餐具,立即更换和清洗织物用品(如座位套、桌布、布艺餐巾)。
  • 自备食物:如果一起吃饭,鼓励客人为自己和自己家庭的成员自备食物和饮料,避免聚餐式的聚会。
  • 提供食物:在为非自己家庭的成员准备或处理食物时,应戴上口罩,并限制非相关人员进出食物处理区域,如厨房或烤架周边。在上菜时,让一位成员戴好口罩,把所有食物都端上桌,以避免多人处理上菜用具。始终与服务对象保持至少6英尺的距离。使用一次性用具,或让一人负责提供所有共享物品,如沙拉酱、食物容器、盘子和餐具以及调味品。同时限制他人触碰经常要使用的公共用,如公筷等餐具。
  • 无酒:建议以无酒精的方式庆祝。饮酒会影响人的判断力,会让相关人群难以持续地保持社交疏离。
  • 垃圾:尽量使用非接触式垃圾桶,方便客人扔掉食物。处理垃圾时,要使用手套。摘下手套后还要洗手。
  • 宠物:像对待其他人类家庭成员一样对待宠物,不要让宠物与家庭以外的人互动。

          

Photo by Askar Abayev from Pexels

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 

7. 尽量不要旅行。

旅行过程中很容易会暴露在一些公共空间中,如机场、汽车站、火车站、公共交通、加油站和休息站等。在这些地点,旅行者都有可能通过空气和各表面接触到病毒。

圣诞节最好不要有旅行计划,推迟旅行和待在家里是今年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最佳方式。如果确定要在圣诞节期间旅行,一定要参考疫情的相关指南,确保旅行安全。

  • 留宿或接待过夜客人:考虑自己及同住者是否会增加患新冠肺炎疾病的风险,以决定在同一住所过夜或是在其他地方过夜。
  • 提前计划:根据自己或访客的旅行方式,评估感染风险,提前采取预防措施。考虑并准备在访问期间有人生病的具体处理办法,如隔离、医疗护理、基本护理和返程旅行的计划,以便在有人生病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。
  • 接种流感疫苗:聚会可能会导致其他传染病的传播。在这个季节,接种流感疫苗也是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因素。在流感季节的任何时候,包括1月后,都可以使用流感疫苗。
  • 清洁:客人抵达后应清洗衣物和口罩,将行李存放在公共区域之外。到达后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。
  • 口罩:在屋内时应戴上口罩,仅饮食和睡眠时摘下口罩。
  • 距离:不同家庭的人应始终保持至少6英尺的距离。
  • 通风:打开门窗或将中央空调和暖气持续循环,改善通风。
  • 监测:监测主人和客人是否有新冠肺炎的相关症状,如发烧、咳嗽或呼吸急促。
  • 长时间访客:在访客遵循防预措施14天后,如果没有症状或最近未与任何新冠肺炎相关人群接触,可以将其视为家庭成员。

          

Photo by Thirdman from Pexels

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        

资讯来源:CDC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编译整理:刘二小

👉  如果您有想要发表的原创文章,欢迎与我们联系,具体方式可咨询 editor@wacowla.com。

©本报导所含文字由 WaCow Media 整理,欢迎非商业读者转载且注明出处

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

🔹  延伸阅读:洛杉矶最新健康指令今日开始 能做什么不要做什么?一篇让你都明白(11/30-12/20)

🔹  延伸阅读:洛杉矶县新规定!11月25日起禁止室内外用餐3周(11/25-12/15)

🔹  延伸阅读:加州紫色层级县实施限制性宵禁居家令!10 pm 至次日 5 am 禁止非必要外出 (11/21-12/21)


.

Comments

comments

Tags: , , , , , , , ,

Category: Default, Whats Hot, 健康Health

About the Author (Author Profil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