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后劲》背后──王建民纪录片的诞生

| November 27, 2018 | 0 Comments

首页 / 重点新闻 《后劲》背后──王建民纪录片的诞生 最新更新:2018/11/25 11:49 《后劲:王建民》片名以形容球路尾劲的Late Life为名,99分钟精华纪录片,描述王建民身为一个父亲、球员、儿子以及不情愿的国家偶像角色。图为《后劲》王建民剧照。(牵猴子提供)

 

运动员的故事不只在于运动表现,拍运动纪录片,是一场高风险的赌注

文:江佩凌

「在他之前,美国大联盟是少数人的生冷名词;在他之后,投一休四是很多人的生活动词;对很多人来说,王建民的故事是过去式:已经逝去的美好,和不会再回来的辉煌。我却觉得他的故事是进行式:因为王建民,让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和他有关的故事。」

加拿大籍台裔导演陈惟扬(Frank W. Chen)从2014年起跟拍王建民,费时约4年,飞了17座美国城市、4座台湾城市,这些话是他完成拍摄纪录片《后劲:王建民》(Late Life: The Chien-ming Wang Story)后所写下的句子。

2006、2007年,王建民穿上纽约洋基队40号球衣,连续在MLB缔造单季19胜佳绩,他扛起「台湾之光」的光环,那两年时光里,只要「建仔」一登板,就牵动上万台湾球迷狂热的心,一路奋斗过程更令不少人动容;然而,要把王建民的故事拍成大银幕作品,对于首次挑战拍片的Frank而言,反而希望这支纪录片跳脱棒球语言,用镜头带大家跟王建民走一段鲜少被看见的旅程。

Frank的工作其实是建筑设计师,参与过电影美术设计并活跃于纽约独立音乐圈,2013年的某天,他到小联盟看建仔比赛,因缘际会下一起在友人的饭局吃饭,王建民驶着他租来的小车到餐馆,饭局结束后,Frank看见他眼中190几公分的巨人,独自塞进小车里返回旅馆,那景象深深冲击着他,当晚挥之不去。

「想像中的王建民不应该是这样,第一次看到他是在洋基球场投手丘中央,那个落差很大,我希望更多人看到不一样的王建民。」那天之后,Frank思考了约一整年才鼓起勇气邀约,起初建仔坚决说No,后来透过经纪人帮忙说服,才以「传承」的概念打动王建民,除了让下一代的人看到他奋斗过程,建仔也想让两个儿子看到他们父亲努力的过程。

导演陈惟扬(Frank W. Chen)首次挑战拍片,希望用镜头带大家跟王建民走一段鲜少被看见的旅程。(中央社记者徐肇昌摄)

导演陈惟扬(Frank W. Chen)首次挑战拍片,希望用镜头带大家跟王建民走一段鲜少被看见的旅程。(中央社记者徐肇昌摄)

《后劲:王建民》片名以形容球路尾劲的Late Life为名,呼应王建民球员生涯后期的故事,浓缩成99分钟精华的纪录片,描述王建民身为一个父亲、球员、儿子以及不情愿的国家偶像角色。特别的是,这支纪录片的制片之一杨明燊(Brian Yang),也是纪录片《林来疯》(Linsanity)的制片,以镜头见证华裔球星林书豪(Jeremy Lin)从大学到挑战NBA的过程,纪录他如何从没没无闻到成为知名球星。

「我也是演员,像我这样亚洲脸孔的人很少出现在电视上,也很少担任主角;所以,我做制片的任务和梦想就是,把我们的故事放上银幕。」Brian是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人,林书豪的故事是他第一支经手的运动纪录片,到了王建民,已至少参与过4支纪录片。

今年5月,《后劲:王建民》在洛杉矶亚太影展世界首映,之后更成功排入美国两大院线系统AMC与Regal,陆续在南加州和美国各大城市上映,由于美国很多人认识王建民,Brian忆及,在全美各处的电影见面会反应都相当热烈,甚至有看不懂棒球的女性观众被老公抓去看,才刚放映7分钟就落泪,让他印象非常深刻。

《后劲:王建民》从美国出发,团队跑遍德州、洛杉矶、西雅图、温哥华、华盛顿DC及旧金山电影节等,Frank说,以这样子的运动纪录片来说,能在纽约时代广场旁、全美规模最大的戏院AMC争取到一个影厅十分困难,但他也坦言,虽然第一周票房卖得还不错,但运动纪录片很难在戏院持续放映下去。

的确,运动纪录片要和众多好莱坞商业大片相比,夹缝中实难求存,Brian也以过来人身份分享,《林来疯》尽管有着传奇又激励的故事,但当初在美国上映,票房也不尽亮眼,「大家很少到戏院看纪录片,而且纪录片要在美国主流戏院上映,很不容易」。

纪录片和剧情片相比,优势就在于「真实」,而以运动员为主体的运动纪录片,辛苦之处就在于球队与球场总存在许多拍摄规定和限制,取得申请后,还得顾虑哪里能进去、哪里不能去,就连健身房、随队搭巴士的过程等,这些在Frank跟拍王建民的过程中都被严格要求着,也让Frank吃足苦头。

杨明燊(Brian Yang)说对他而言,拍运动纪录片最大的意义,在于他很享受运动员的故事。(中央社记者徐肇昌摄)

 

杨明燊(Brian Yang)说对他而言,拍运动纪录片最大的意义,在于他很享受运动员的故事。(中央社记者徐肇昌摄)

Brian也对此困境深有同感,由于《林来疯》拍摄过程中,必须跟NBA接洽合作,「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」,因为职业运动单位往往会「管很多」,对拍摄团队而言,为了要拿到许可证在他们场地拍摄,得努力维系双方友好关系。

同时,纪录片没有原先拟定好的剧情、没有对白,它所要冒的风险,便是未知的开放性结局,更严格来说,拍摄运动纪录片过程更像是一场历史性的赌注,因为永远不知道主角未来会发生什么事,究竟是否能亲眼见证其成功。Brian笑笑说,林来疯若没发生,王建民最后无法再站上大联盟,结尾都要重想,「所以我们算满lucky的!」

要让运动纪录片走到精采的收尾,某方面来说,的确要仰赖幸运之神的眷顾,Brian选择换个角度想,若前面没准备好,那后面的luck就没有意义,「所以这一份幸运是要自己准备的,虽然说是幸运,但也是很值得的」。

对Brian而言,拍运动纪录片最大的意义,在于他很享受运动员的故事,「不只是运动表现,而是他们都有很深度的故事,很好玩、很有挑战,也让其他人知道,运动员除了专注比赛,事实上也并非是只会打球的『简单的人』」他相信,透过镜头把这些人的故事带出来,与观众连结,必定能引起更多共鸣。

Brian也分享他印象深刻的运动纪录片,是美国ESPN 电视台制作30 for 30系列纪录片,其中有部在谈NBA球员弗拉德.迪瓦茨(Vlade Divac)的故事;Frank则透露他在开拍前,曾参考过「Knuckleball」这部片,主角是大联盟球员Tim Wakefield、R.A. Dickey,还有记录篮球员克里斯赫伦(Chris Herren)的片子「Unguarded」。

对他们而言,这些运动纪录片最有魅力之处,就在于那些主角的「故事」,就算是一整支球队,依旧可以挖出众多关于「人」的故事,尽管台面上大家都知道运动员的表现,但透过不同的角度,能够让粉丝看到球场下的他们是什么面貌。

加拿大籍台裔导演陈惟扬(右)与制片之一的杨明燊,试着透过不同角度,以纪录片让粉丝看到球场下的运动员面貌。(中央社记者徐肇昌摄)

加拿大籍台裔导演陈惟扬(右)与制片之一的杨明燊,试着透过不同角度,以纪录片让粉丝看到球场下的运动员面貌。(中央社记者徐肇昌摄)

(本文取自文化+双周刊第24期「运动纪录片:影格中的血、汗、泪」,11/26出刊)

 

source: cna.com.tw


.

Comments

comments

Tags: , , , , ,

Category: Sports News, Sports News Home, Whats Hot, 棒球 Baseball

About the Author (Author Profil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