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Article: 隐私与告解 Secrets and confessions
文/刘轩
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,正让这城市的上班族隔窗饮恨。午餐后,我散步到巷弄间的小公园,享受闹中取静的优闲。每坪上百万的高级社区围绕在四周,树荫下默默坐着几个外佣,远处听到孩童们的笑声。一辆白色保时捷从地下车库冒出,转弯后轰一声冲到巷口。这时我发现一辆小货车停在路边,绿色的帆布棚上印着一个手机号码,和几个斗大的字:
「离婚证人,二十四小时。09xx-xxx-xxx。」
那样的广告出现在这种环境,实在煞尽了风景,不过话说哪里有烟,哪里就有火,想必有不少人半夜三更要离婚,才会有人供应二十四小时的服务,不是吗?实在忍不住好奇,我拨了那支电话。响了几声,一个男的接起来。
「请问是离婚证人吗?」我很客气地问。
「嗯。」他听起来倒不是很客气,好像把他吵醒了。
「你们真的提供二十四小时服务吗?」
「嗯,需要吗?」
「多久可以到?」
「半小时吧。」
「我实在很好奇,有很多人打给你们吗?」
他停了一下:「有啊。」
「那你会给夫妻做辅导,或劝他们不要离婚吗?」
「不会。就证人而已!」
对方语气变凶了,于是我推说要考虑一下,赶紧挂上了电话。
职业离婚证人,听起来江湖味很重。而且既然要离婚,为何不约个律师,反而打给来路不明的陌生人呢?后来我才知道,原来这是个抢手的生意。依照台湾法律规定,离婚需要两名证人在场,而且这两位不仅要盖章,还必须亲自见闻整个离婚协议过程才算数。许多怨偶不愿打扰亲友,干脆花钱请证人。照行情,一个证人六千块,有时还能拿到更大的红包!
我抬头看看四周的豪宅,不知森严的大门背后,是否正上演着背叛分离的八点档剧情?两个人坐在那里,听着一对曾发誓要钟爱一生、白头偕老的夫妻,在为那套进口沙发要归谁而吵架,是个多么尴尬的场面?但或许在这个周遭充满批判眼神、刻薄口舌的环境,只有完全不认识的人,才能让双方在最难堪的场面中保持一丝尊严?
有个美国杂志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。他们在纽约市的电话亭、公共厕所、咖啡店座位……等各个角落留下便条纸,上面写:「欢迎分享你的祕密,向我们告解」。隔了几天,他们把便条纸收回来,拍摄之后在网路上公布,内容还真是琳琅满目:
「我用啤酒服用处方药。」
「我曾经偷偷用室友的牙刷刷马桶。」
「我正背着我的好兄弟,和他的前女友约会。」
「我很想上我的瑜珈老师。」
「我刚刚去面试新工作之前,才抽了一口大麻。」
用便条纸告解,比一般网路留言版看起来有意思多了。隔着字迹,有一种偷窥的快感。
以前我上天主教私立小学,因为信仰不同,无法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去告解,只能坐在教堂的长凳子上,看着同学们独自走进那小小的木头亭子,把门带上,久久不出来。我时常想:如果上帝无所不在,为什么不直接在晚上祷告时向祂告解就行了,干嘛还一定要去教堂,在那小亭子里面对神父说才算数呢?老师回答,那是因为神父是上帝的代表,也只有他能亲口对你说:「上帝原谅你。」但我不免觉得神父背了这么多人的祕密,是多大的负担,又是多大的权力?每次他对你会心一笑,是否也隐藏着某种警惕,因为除了你和上帝之外,只有他听你说过:「我再也不会了……」
告解之后的解脱是一种快感。能够向世界公布自己的祕密,也应该算是一种「暗爽」吧!我真想留一些便条纸在台北的街头,不晓得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应。也许只有透过便条纸,或是向完全不认识、没交集的陌生人,我们才能放心分享真正的祕密?
英国作家艾伦.狄波顿在《机场里的小旅行》中,描述深夜在商务旅馆走廊看到的景象:许多用过的服务托盘,排列在各个房门之外。把盘盖掀开,即可发现房客狼吞虎咽之后留下的痕迹,以及各种「另类」的食物组合,例如抹了蕃茄酱的土司,或是沾了酒醋酱的炒蛋。狄波顿说:「这些透露了违反日常禁忌的饮食行为,和一般人想像中在旅馆房间经常出现的不伦性行为同属一类。」
多么有意思的形容!透过一个盘子,我们见证了人们独自在异乡时最邋遢、最放纵、也或许可以说是最诚实的一面。当然,狄波顿暗示的不仅仅是食物。我想起另一位我很欣赏的作家:巴西的保罗.科尔贺。这位因为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而一度被读者封为「心灵大师」的作家,竟然在他当红的时刻,颠覆大众的期待,以一位妓女为主角,写下《爱的十一分钟》这本小说。他所指的「十一分钟」,就是一般男女做爱的长度。这么短的时间,却能够占据人们那么多的心思,正因为我们渴望的不仅仅是发泄,也是一种心灵寄托。无论那交集是真是假,男人和女人还是不惜代价一再地去追求。他写道:「人可以忍受一个礼拜不喝水、两个礼拜不进食、许多年无家可归,但无法忍受绝对的寂寞。那是最终的酷刑、最难挨的苦闷。」
我想像狄波顿书中的商务旅馆,在那托盘后面的房间之内,一对互相不太熟的男女,在上演了科尔贺所谓的十一分钟之后,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交集。也许在那深夜之时,比起平时的压抑,一段莫名的缠绵最能够对映内心的空虚,两个陌生人反而更能够听到彼此的真心话?
离婚证人的手机号码、公车站牌的征信社广告、电话亭里的告解便条纸、旅馆走廊里的托盘……在这个城市里,随处可见人们的孤独和病态。在这些蛛丝马迹中,我听到了许多深夜的叹息,和说不出的祕密。
摘自刘轩新书《随着城市的节奏漫游》,时报出版
.
Comments
Category: 文Artic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