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度量衡大会通过决议 最晚2035年取消闰秒
总部位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国际度量衡局(BIPM)表示,科学家和政府代表今天在一场会议上表决,赞成最晚于2035年取消闰秒(leap second)。
闰秒作用类似于闰年,半世纪以来不时被导入时钟,以弥补精确的原子钟和地球自转速度放缓之间的差异。
多数人察觉不到闰秒的存在,但对于需要极度精确、不可中断时间流的各种系统来说,闰秒有可能构成问题,这类系统包括卫星导航、软体、电信、贸易和太空旅行等。
负责设定「协调世界时」(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, UTC)的国际度量衡局为此相当烦恼。「协调世界时」是全球调整时钟的国际统一标准。
国际度量衡局的59个成员国和其他相关各方,在度量衡大会(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)通过决议,决定于2035年之前停止添加闰秒。度量衡大会大致每4年于巴黎西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一次。
国际度量衡局计时部主管塔韦拉(Patrizia Tavella)告诉法新社,这项「历史性决定」将让「秒数连续流动,不再有目前因为不规则的闰秒而出现的不连贯现象」。
她透过电邮表示:「这项变革将于2035年或之前生效。」
The world’s time lords – otherwise known as the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(BIPM) – have voted to scrap the leap second by 2035.https://t.co/9VzuwuykQa
— IFLScience (@IFLScience) November 22, 2022
她还说,俄罗斯投下反对票,「并非出于信念」,而是因为俄国希望将生效日期推迟到2040年。
塔韦拉说,也有些国家希望更早实施,例如2025年或2030年,因此「最佳折衷办法」就是2035年。
主导这项变革的是美国和法国。塔韦拉强调,「协调世界时」和地球自转之间仍有关联,对一般民众来说也完全没有变化。
天文学家长期以来借由分析地球自转来测定秒数,后来,利用原子共振频率以校准时间的原子钟问世,开启了更为精确的计时年代。
然而,地球自转速度略微减慢,意味着这两种计时方式无法保持同步。
为了弥补差异,学界于1972年开始采用闰秒,此后总共加入过27个闰秒,周期不定,上一次插入一个闰秒是在2016年。
根据提案,目前仍将照常添加闰秒。但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(NIST)物理学者莱文(Judah Levine)告诉法新社,到了2035年,原子钟和天文时间之间的差异将容许扩大到1秒以上,至于要扩大多少,还有待决定。
一项可能的解决办法,是让地球自转和原子钟之间的差异扩大到1分钟。虽然很难精确算出两者的差异要过多久才会达到1分钟,但莱文估计会在50年至100年之间。
莱文的建议是,届时与其添上「闰分」,不如干脆让一天之中的最后1分钟延长为两分钟。
他说:「时钟前进的速度变慢了,但永不停歇。」
本新闻授权来自中央通讯社 cna.com.tw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