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後勁》背後──王建民紀錄片的誕生
運動員的故事不只在於運動表現,拍運動紀錄片,是一場高風險的賭注
文:江佩凌
「在他之前,美國大聯盟是少數人的生冷名詞;在他之後,投一休四是很多人的生活動詞;對很多人來說,王建民的故事是過去式:已經逝去的美好,和不會再回來的輝煌。我卻覺得他的故事是進行式:因為王建民,讓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段和他有關的故事。」
加拿大籍台裔導演陳惟揚(Frank W. Chen)從2014年起跟拍王建民,費時約4年,飛了17座美國城市、4座台灣城市,這些話是他完成拍攝紀錄片《後勁:王建民》(Late Life: The Chien-ming Wang Story)後所寫下的句子。
2006、2007年,王建民穿上紐約洋基隊40號球衣,連續在MLB締造單季19勝佳績,他扛起「台灣之光」的光環,那兩年時光裡,只要「建仔」一登板,就牽動上萬台灣球迷狂熱的心,一路奮鬥過程更令不少人動容;然而,要把王建民的故事拍成大銀幕作品,對於首次挑戰拍片的Frank而言,反而希望這支紀錄片跳脫棒球語言,用鏡頭帶大家跟王建民走一段鮮少被看見的旅程。
Frank的工作其實是建築設計師,參與過電影美術設計並活躍於紐約獨立音樂圈,2013年的某天,他到小聯盟看建仔比賽,因緣際會下一起在友人的飯局吃飯,王建民駛著他租來的小車到餐館,飯局結束後,Frank看見他眼中190幾公分的巨人,獨自塞進小車裡返回旅館,那景象深深衝擊著他,當晚揮之不去。
「想像中的王建民不應該是這樣,第一次看到他是在洋基球場投手丘中央,那個落差很大,我希望更多人看到不一樣的王建民。」那天之後,Frank思考了約一整年才鼓起勇氣邀約,起初建仔堅決說No,後來透過經紀人幫忙說服,才以「傳承」的概念打動王建民,除了讓下一代的人看到他奮鬥過程,建仔也想讓兩個兒子看到他們父親努力的過程。
《後勁:王建民》片名以形容球路尾勁的Late Life為名,呼應王建民球員生涯後期的故事,濃縮成99分鐘精華的紀錄片,描述王建民身為一個父親、球員、兒子以及不情願的國家偶像角色。特別的是,這支紀錄片的製片之一楊明燊(Brian Yang),也是紀錄片《林來瘋》(Linsanity)的製片,以鏡頭見證華裔球星林書豪(Jeremy Lin)從大學到挑戰NBA的過程,紀錄他如何從沒沒無聞到成為知名球星。
「我也是演員,像我這樣亞洲臉孔的人很少出現在電視上,也很少擔任主角;所以,我做製片的任務和夢想就是,把我們的故事放上銀幕。」Brian是在美國長大的華裔人,林書豪的故事是他第一支經手的運動紀錄片,到了王建民,已至少參與過4支紀錄片。
今年5月,《後勁:王建民》在洛杉磯亞太影展世界首映,之後更成功排入美國兩大院線系統AMC與Regal,陸續在南加州和美國各大城市上映,由於美國很多人認識王建民,Brian憶及,在全美各處的電影見面會反應都相當熱烈,甚至有看不懂棒球的女性觀眾被老公抓去看,才剛放映7分鐘就落淚,讓他印象非常深刻。
《後勁:王建民》從美國出發,團隊跑遍德州、洛杉磯、西雅圖、溫哥華、華盛頓DC及舊金山電影節等,Frank說,以這樣子的運動紀錄片來說,能在紐約時代廣場旁、全美規模最大的戲院AMC爭取到一個影廳十分困難,但他也坦言,雖然第一週票房賣得還不錯,但運動紀錄片很難在戲院持續放映下去。
的確,運動紀錄片要和眾多好萊塢商業大片相比,夾縫中實難求存,Brian也以過來人身份分享,《林來瘋》儘管有著傳奇又激勵的故事,但當初在美國上映,票房也不盡亮眼,「大家很少到戲院看紀錄片,而且紀錄片要在美國主流戲院上映,很不容易」。
紀錄片和劇情片相比,優勢就在於「真實」,而以運動員為主體的運動紀錄片,辛苦之處就在於球隊與球場總存在許多拍攝規定和限制,取得申請後,還得顧慮哪裡能進去、哪裡不能去,就連健身房、隨隊搭巴士的過程等,這些在Frank跟拍王建民的過程中都被嚴格要求著,也讓Frank吃足苦頭。
Brian也對此困境深有同感,由於《林來瘋》拍攝過程中,必須跟NBA接洽合作,「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」,因為職業運動單位往往會「管很多」,對拍攝團隊而言,為了要拿到許可證在他們場地拍攝,得努力維繫雙方友好關係。
同時,紀錄片沒有原先擬定好的劇情、沒有對白,它所要冒的風險,便是未知的開放性結局,更嚴格來說,拍攝運動紀錄片過程更像是一場歷史性的賭注,因為永遠不知道主角未來會發生什麼事,究竟是否能親眼見證其成功。Brian笑笑說,林來瘋若沒發生,王建民最後無法再站上大聯盟,結尾都要重想,「所以我們算滿lucky的!」
要讓運動紀錄片走到精采的收尾,某方面來說,的確要仰賴幸運之神的眷顧,Brian選擇換個角度想,若前面沒準備好,那後面的luck就沒有意義,「所以這一份幸運是要自己準備的,雖然說是幸運,但也是很值得的」。
對Brian而言,拍運動紀錄片最大的意義,在於他很享受運動員的故事,「不只是運動表現,而是他們都有很深度的故事,很好玩、很有挑戰,也讓其他人知道,運動員除了專注比賽,事實上也並非是只會打球的『簡單的人』」他相信,透過鏡頭把這些人的故事帶出來,與觀眾連結,必定能引起更多共鳴。
Brian也分享他印象深刻的運動紀錄片,是美國ESPN 電視台製作30 for 30系列紀錄片,其中有部在談NBA球員弗拉德.迪瓦茨(Vlade Divac)的故事;Frank則透露他在開拍前,曾參考過「Knuckleball」這部片,主角是大聯盟球員Tim Wakefield、R.A. Dickey,還有記錄籃球員克里斯赫倫(Chris Herren)的片子「Unguarded」。
對他們而言,這些運動紀錄片最有魅力之處,就在於那些主角的「故事」,就算是一整支球隊,依舊可以挖出眾多關於「人」的故事,儘管檯面上大家都知道運動員的表現,但透過不同的角度,能夠讓粉絲看到球場下的他們是什麼面貌。
(本文取自文化+雙週刊第24期「運動紀錄片:影格中的血、汗、淚」,11/26出刊)
source: cna.com.tw
.
Comments
Category: Sports News, Sports News Home, Whats Hot, 棒球 Baseball